諾曼第,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巴巴羅薩,隆美爾,大君主,堅忍行動,巴頓,奧馬哈海岸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謙信的歷史廣場,這次是從戰爭來說歷史,主題是從雙方觀點來看二次大戰最關鍵的一日D-day,又稱諾曼第戰役。

雖然是說D-day,也是Day of day,卻不是說當天的戰況,不管電影、或是謙信最愛的band of brother影集,都以各種角度來描寫,今天想說的是同時從盟軍與德軍角度,來看為什麼D-day會在這裡發生最大的登陸戰,而不是其他地方。

打從正式入侵波蘭前締結《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雖然要外長接受蘇聯全部條件以換得承諾,但始終不是那麼放心,尤其在一路順風順水、外加法國與英國聯軍還是以一次大戰的思維來面對以裝甲部隊掀起閃電戰的德國,不是判斷錯誤就是遲於反應,儘管前線的德軍受到希特勒的命令有所遲緩,仍舊改變不了法國投降的命運,二戰史上難解之謎就是德軍明知英軍唯一出逃地點:敦克爾克,但依然讓他們成功撤退回到本土,這段過程在2017年由英國、法國、美國及荷蘭合拍的《敦克爾克大行動》有所陳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

希特勒原先的想法,從德軍將領口中得知:原先是想要與英國洽談合議,最終目的其一是避免與一戰同樣與蘇聯聯手,二來入侵英國對於德國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大英崩潰會讓美國等作收漁翁之利,這可不是好事。不過他的一廂情願卻在英國堅決不肯和談中幻滅,失望的情緒在義大利外長齊亞諾的日記也都提到:「我相信希特勒是誠心誠意的求和。事實上當天英國反應冷淡消息傳來,德國人難掩失望的情緒....」第二天的日記更寫到與他的會面:「希特勒證實我昨天的印象,他願意與英國達成諒解,深知與英國交戰將會艱辛萬分....」從此不難得知,對於與英國交戰,或者說與英國、蘇聯兩面交戰,是他極為不願的事情,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對於德國能否應付的來也是沒有把握的。

入侵英國的「海獅計畫」無疾而終後,希特勒下達二戰最有名的行動「巴巴羅薩」,這個語出義大利語的詞彙Barbarossa,所有人都相信是出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落馬溺水而死的腓特烈一世的名字,他是德意志的歷史驕傲,希特勒的用意非常明顯。但即使有腓特烈加持,這次入侵受困於秋季的泥沼,更在冬季的大雪冰寒中倒下,結果不僅讓德國引以為傲的裝甲兵團元氣大傷,更讓本來在敦克爾克後沒有足夠實力抵抗德軍入侵的英國恢復元氣。為了怕重演英國重演一戰時從薩洛尼卡或是色雷斯海岸登陸,出現在面對蘇聯的德軍後方的慘事,下令出兵最後竟佔領希臘大部分的領土。

讓我們把眼光轉回歐洲大陸的大西洋海岸,這時美國已經正式加入英國、蘇聯對德國作戰的行列,那麼希特勒的問題就在於怎麼防守這五千公里海岸線?由於他時常狐疑盟軍會從何處入侵,是挪威、荷蘭?他下令用四千噸混凝土建造達三千公里『大西洋長城』,不過並非像是中國長城是連續牆面般建築,而是以一萬五千座碉堡,加上不可勝數的地雷區、火炮陣地加以防衛,他明白指出要以此防衛盟軍的進攻。一開始是由當時德國最大工程公司托特組織率領以法蘭茲薩維多施等工程師,最著名就是建設至今依然在使用的高速公路。但是直到1943年5月,由於各地戰事不斷,需要的資源不足,僅僅完成30%左右。11月,失去耐心的希特勒決心更換工程總負責人:德軍中戰功彪炳、有『沙漠之狐』稱譽的隆美爾元帥。

但是在大海對岸,大西洋長城預定完工期限的同時,由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率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等人,在首府華盛頓召開代號名為三叉戟的軍事會議,除了決定第二年發動跨海攻擊德國,實施行動代號『大君主』計畫外,會同歐洲大陸等盟國,逼使德國無條件投降外,也要在亞洲戰場上給予日本痛擊。

說是要渡海作戰,總不能朝著德軍防備森嚴的地方攻擊,那樣不僅會損失慘重,成功的機率也會很低,擔任盟軍最高司令部總參謀長的英軍中將弗雷德里克·E·摩根提出四個地方,布列塔尼半島、科唐坦半島、諾曼第地區及加萊海峽,前面兩個因為是半島地形,德軍可透過控制地峽達到防衛目的,遭到否決。

加來海峽的優點在於是歐洲大陸距離英國最近的地點,德軍的V-1、V-2火箭計畫在沃納·馮·布勞恩與瓦爾特·多恩伯格上尉主持下在此研發,也是因為地緣的關係,讓德軍高層都相信這裡是盟軍最有可能入侵的地點。不過盟軍高層卻持相反想法,認為這地區的河流、運河繁多,想要入侵之後靠裝甲部隊快速擴展規模的可能性不高;諾曼第地區的海岸線長,登陸後可對瑟堡港、布列塔尼區域諸港及巴黎同時造成威脅,便於實行直搗德國的計畫。最終選定計畫就是我們熟知的諾曼第,即使選定卻有著致命問題:缺乏有利登陸的港口,為此盟軍決定研發人造港口來解決問題。

為了要分散德軍在海岸線上的軍力分配,或是想要讓抽調諾曼第守軍前往他處,盟軍決定實施『保鏢計畫』來完成這個目的。這個行動代號是在德黑蘭會議正是認可大君主計畫後,邱吉爾對史達林的一番話:「戰爭期間,真相是如此可貴,因為謊言時時充當著他的保鏢」。其中包括「銅頭蛇行動」、偽裝盟軍將會在比斯開灣登陸的「艾恩賽德行動」以及「齊柏林行動」、「海王星行動」、「閃光行動」、「泰坦尼克行動」等,都是為了要分散德軍注意力。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堅忍行動,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堅忍行動(Fortitude North)通過偽造無線電訊息使德軍誤認為盟軍將進攻挪威,南部堅忍行動(Fortitude South)又稱水銀行動規模較大,要讓德軍相信巴頓將軍指揮的美國第一集團軍,將在加來登陸。第一集團軍本來是存在的,後來與十二集團軍合併,但是這個虛假的單位卻有著不同凡響的作用。

水銀行動分為許多小行動,包括「水銀一號」,將真正的美國第一集團軍虛假地布防在英國東南部,造成將在法國加來登陸的假象。「水銀二號」提供盟軍部隊移防和駐守的假信息給德軍。「水銀三號」專門製造假的登陸碼頭和船隻,包括特別地區的交通標識和無線電通訊。「水銀四號」是空中打擊計劃,包括真正諾曼第登陸前對加來海灘、鐵路及德軍設施的襲擊。「水銀五號」則是在英國東南部港口丹佛密集從事各種軍事活動,包括無線電台、開挖隧道,充滿戰前匆忙備戰的景象。這一些舉動當然就是要讓希特勒跟德軍高層相信盟軍的意圖不在諾曼第。

除此之外,對於地形的偵查勢在必行,盟軍一共出動超過3200次的低海拔照相偵查,目標是地形、海灘障礙物以及地堡和炮台等防禦工事。為了怕德軍識破推測行動地點,必須分布於歐洲海岸沿線,企圖擾亂希特勒的想法。

當然,登陸作戰也得需要演練,在隆美爾接手大西洋長城後的一個月,盟軍疏散德文郡小鎮斯拉普頓的居民並接管該地,原因是附近的海灘地形與諾曼第相似,演習使用登陸艇及海灘障礙物。

對於盟軍的行動,德軍方面是怎麼想的呢?德軍高級將領布魯門特提在戰後曾說:「突尼西亞在1943年5月失陷之後,希特勒越來越擔心盟軍會在法國南部登陸,事實上那一年他推測地點不停在變動,從挪威、荷蘭、索姆河、諾曼第、西班牙、葡萄牙都曾出現過。他更擔心會由比斯開灣與法國南部夾擊。」但是他與其他高階將領都認為不可能會從比斯開灣,最大證據就是超過英國戰機可以掩護的最大範圍,也排除從西班牙一線入侵的可能。甚至1943年9月盟軍一次調集在英國南部太過刻意的佯攻,都沒能騙過這些人。

1944年開始,大批美軍前往英國的動向,當然也在德軍的情報網掌握,不過盟軍這一連串的欺瞞行動,使沒有得到英國可靠情報的德國高層,無法確認盟軍將在何處登陸,只能確認英美各自在英格蘭南部集結,將在英吉利海峽有所行動。

布魯門特提戰後表示:「德國海軍參謀部認為盟軍將在一個大型港口登陸,一般認為是法國北部的勒阿弗爾;但是陸軍方面不同意這個想法,依照得到的消息,將會是一個平坦開闊的海灘地形。」另一位高階將領倫德斯特表示:「我以為反攻將從比較狹窄的地方橫渡,像是勒阿弗爾與加來之間,我預測是在索姆河口入海口的一邊,登陸後擴大到加來附近。」

看起來這些行動真的欺瞞過德軍高層將領,但是很不幸的,最關鍵的人物希特勒卻不知為何沒有中計,三月底布魯門特提接獲最高統帥部的指令,希特勒預測諾曼第將遭受攻擊,並且這不是唯一的通報,接下來將會有持續不斷的指示要求加強此地的防禦,在盟軍不知情的情況下,所有的欺騙作戰行動似乎都將功虧一簣。

至於希特勒為什麼會這麼巧的預測盟軍目標,恐怕就成為一個無法解釋的謎團,從最高統帥部來的警告開頭總是:「元首擔心....」為了因應要求,布魯門特提將91傘兵師與一些戰車分隊作為預備隊,派往瑟堡半島後方靠近卡倫坦駐守。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無法接受、理解希特勒想法的,比如說接手大西洋長城的隆美爾,他在1944年春天逐漸改變想法,認為盟軍會在諾曼第登陸,不過無法確認是他自己想法,還是受到希特勒的不斷影響所致。

希特勒的戰爭『直覺』往往備受德軍將領私下嘲諷、甚至認為這個『波西米亞下士』根本不懂軍事胡搞一通,但是這次情況可就大不相同,事後發展狀況讓眾人訝異不已。戰後倫德斯特透漏:「其實盟軍如果從法國西部的羅亞爾河附近發動攻擊,比起從諾曼第更能輕易成功,也能快速建立灘頭堡往內陸推進,事實上當時我連一個師的兵力都無法調去哪裡。」更多的德軍將領認為登陸地點不會是諾曼第,更可能是較容易有空中掩護的狹窄區域。

五月二日,應該是收到英美聯軍兩支主力部隊集結的情報,希特勒下令加強諾曼第附近的防空與反裝甲武力。他的理由除了收到情報外,更認定盟軍首先奪取一個大港灣,還要能夠符合能夠迅速就定位的短線防守地區,而瑟堡與科唐坦半島正符合他心中所想。

既然希特勒已經決意賭在諾曼第,問題就變成如何防堵,倫德斯特等將領認為兵力有限、需要防守距離太長的情況下,想要阻止盟軍登陸是不可能的,應該思考利用登陸後還來不及踏穩防守之時,發動攻擊加以擊退,但是這個想法不被隆美爾接受。他認為應該在盟軍尚未完全登陸之際,加以擊退,他對參謀說:「關鍵勝敗就看開戰後的二十四小時。」

當他接下大西洋長城的任務後,利用在北非與盟軍交戰的經驗,短短時間內就將海岸線原本才兩百萬枚地雷規模,提升到八百萬枚,但是離他目標的五千萬枚還差的遠,如果真能達成,盟軍死傷必然更加慘重。另外設下大量所謂的『比利時柵欄』,企圖阻止登陸艇、步兵與坦克接近沙灘登陸。另外為了防備盟軍趁漲潮來襲,利用大量木樁以三十度設置,頂部嵌有銳利鐵板,可以切割登陸艇底部。最後的手段就是『捷克刺蝟』,就是多角度的鐵樁,用來拖延、瓦解登陸部隊,並能讓裝甲車翻覆。由此可見隆美爾的想法非常完整,可惜德軍此時缺資源也缺人力,他所想的規劃沒有完全付諸實現,終於D-day到來。

容我提醒大家,1944年6月6日發動的海上登陸作戰,並不只有一處,除了最熟悉、屢屢在影集電影出現的奧馬哈海灘外,還有寶劍、朱諾、黃金與猶他海灘,另外還有傘兵101空降師,也就是band of brother的主人公部隊。

說到這邊,就不禁想到一句話足以形容:「事實往往比虛構更離奇。」小說家往往想寫出令人相信的虛構情節,卻無法寫出足以和歷史上發生過荒誕事件比肩的故事,因為非比尋常的事件與遭到扭曲的心理,才鑄成這些離奇的事件。盟軍想盡一切辦法要讓德軍遠離諾曼第,但是一切的努力卻在希特勒的直覺下,所有努力都成為無用。如果不是德軍資源、人力吃緊,盟軍能否在諾曼第成功登陸,還真的很難說,您說是嗎?

這樣的歷史說書是個新鮮的嘗試,也一定會有許多可以加強改進、甚至是不足的地方,如果您喜歡提供的內容,希望能夠聽到更多不一樣的歷史解讀,可以的話請您以「謙信的歷史廣場」搜尋,在medium或blogger留下寶貴意見,或是有想聽的歷史主題,都歡迎與我分享,會盡力改進缺點提供大家更好的歷史饗宴。


電子書推薦
D-DAY
實體書推薦
D-DAY:諾曼第的巔峰時刻
D-DAY:諾曼第的巔峰時刻


如果您喜愛或是支持謙信繼續提供更多話題,如果可以您的每份贊助對我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