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京人,諾曼人,博希蒙德,十字軍,西西里,安條克,耶路撒冷,拜占庭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謙信的歷史廣場,這次是從書籍來說歷史,選的書是拉爾斯.布朗沃思所著中古歐洲三部曲中《諾曼風雲》主題是:看西西里的博希蒙德如何以諾曼人的身分在東方建立安條克王國。

這本書說的就是諾曼人,其實歐洲大陸其實原先並沒有名為諾曼的這一支民族,那麼是從何而來呢?其實原本的起源,謙信說出來大家必定有聽過,就是起源於丹麥、冰島、挪威等地,原屬諾斯人("Norman"一詞由"Norseman"演變而來,Norseman原意為北方人)的分支『維京人』(古英語中Wīcingas表示"pirates",即「海盜」),聽過對吧?那麼怎麼會維京人消失在世界的民族中,而諾曼人還在呢?其中要先解釋,Vikingr是古諾斯語,「vik」意思是「海灣」,「ing」意思是「從……來」,加起來「維京」意思是在海灣中從事某種事,「vikingr」是在海灣中從事這種事的人。另外也出現在斯堪那維亞的古盧恩石碑,冰島的當地語言中意指「海上冒險」。在英語中「wicing」這個詞首先出現在6世紀的古代盎格羅-撒克遜的詩歌中,意思就是海盜。在中古世紀的英文中本來維京這一詞已經消失,卻在18世紀重新在傳奇文學故事中,更在20世紀擴大解釋指斯堪地那維亞人,還出現如「維京時代」、「維京文化」、「維京殖民地」等名詞。

10世紀時,諾斯人組成的劫掠集團向歐洲大陸各地發起掠奪與商業遠征,其中入侵並定居於不列顛群島、西歐與南歐等地,與當地居民發展文化、民族融合後,漸漸形成諾曼文化。你或許會疑問,歷史上入侵歐洲的民族也不少,但是為什麼只有他們可以這麼快速進行融合?諾曼人有個非常不同的特點,非常善於吸收鄰居的制度為己所用,而不是堅持自己的那套,才能快速的與當地進行融合。

不過在俄國史料中,諾曼這個詞語專指瓦倫京人(又稱瓦良格人,Varangians),而在法國史料中,諾曼人則是專指在九世紀掠奪法國的各維京集團。

今天法國北部的大片地區當時都被他們征服,這片土地也是名聞遐邇,只要你知道一點二次大戰或是看過相關的電影、影集,絕對不陌生,是的就是英美聯軍登陸的諾曼地,你說歷史是不是常常在不經意提醒我們什麼呢?

這一回的主角博希蒙德,是西西里的諾曼統治者卡拉布里亞公爵羅伯特·吉斯卡爾的非婚生長子,也就是私生子。他在1058年出生前幾天,父親在受到款待宴席上聽聞「巨人博達蒙斯Buamundas Gigas」的故事,隨後見到這易於常人體格的嬰兒時,取名為「博希蒙德」,日後成為中世紀最流行的名字之一。

長大後他的特徵就有如歐特維爾家族一般,肩膀寬闊、胸膛厚實、高大異常,有著維京人祖先一般的金髮,甚至性情就和父親無二一般莽撞,甚至更被形容:「總是在尋求不可能的事情。」

在凱法利尼亞的包圍保衛戰中,因為罹患瘧疾而高燒不退的羅伯特,終於在1085年7月17日,七十歲這年去世。死後留下的權力位置,本來最有力量爭奪的博希蒙德,此時卻遠在義大利養病,不久因繼母掀起政變並與叔父羅傑聯手,讓年僅13歲、性格緊張無能的弟弟博爾薩繼承,就此被剝奪繼承權。

他當然不會就此默不吭聲,在他試圖進行蠶食計畫的時候,總是遭到叔叔的管束、干預,直到1096年夏天阿瑪菲叛變(這地方是義大利南部有名的旅遊勝地,連富士電視台開台50週年紀念電影~阿瑪菲:女神的報酬,請到天海佑希女王與織田裕二等演員幾乎全景都在那裡拍攝),羅傑把他召來以家族力量壓制。當認知到叔叔不會給他任何過大權力,只能向命運低頭之時,去年那遠方的法國克萊芒,教宗烏爾班二世發表震驚全基督教世界的佈告,將伊斯蘭視為基督的敵人,號召發起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的聖戰,而這時這些響應號召的騎士、軍隊已經抵達義大利南部。

當博希蒙德在阿瑪菲的圍城中,看著一波波的法國騎士出現在附近的時候,不僅意識到這是個很龐大的規模,更從中嗅到了發展的可能性。在家鄉的他永遠沒辦法擺脫叔叔對他的掌控,但現在父親過去的夢想卻在東方重新開啟,他所想的無非是在地中海東岸建立屬於自己的地盤,十字軍的運動正好為他提供對叔叔掩飾的完美藉口。

他是怎麼做的呢?當下他召開集會,宣布自己要加入解放耶路撒冷的十字軍,並號召基督徒加入他的行列,不出預料的許多人當下就選擇加入,他叔叔與弟弟的手下也有人表示加入,攻城不僅無疾而終,更讓他們的軍隊實力大大銳減。

博希蒙德在這次奪回聖地的各方勢力中準確看出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人物,勢必會出現爭執不休的場面,相對於這些人的自己,不僅經驗豐富,更有著鮮明的野心,開始扮演持重的角色也就不令人意外。這場行動從開始就沒有一個良好的後勤計畫,各方勢力進入拜占庭帝國領土後為了補給展開掠奪,更與帝國護衛軍屢屢起衝突;相反地,博希蒙德與侄子坦克雷德率領的精銳小型部隊,提前想到城市提供補給後勤的可能性,除了分開在達爾馬提亞不同地點登陸,更下了許多禁止掠奪的嚴格命令,當然就給帝國軍相當好的印象。

西方的騎士貴族普遍都有個印象:拜占庭帝國軟弱無能,打過交道的博希蒙德可不這麼想,認定它仍是近東最強的基督教國家,這次行動如果沒有得到支持,勢必無法獲得可見的成就,於是在抵達伊庇魯斯後,派遣信差前往君士坦丁堡,求見當時皇帝也是軍事上交手過的阿歷克塞。

這兩人碰面完全就是政治角力,博希蒙德接受皇帝要求未來征服土地都要歸帝國所有,隨後要求任命他擔任「東方大元帥」(Grand Domestic of the East),職權是帝國在亞洲所有部隊的統帥。面對提出這麼大膽頭銜的要求,本來打算用昂貴禮物打發的皇帝,不得已使出拖延戰術,一方面說現在還不是時機,又暗示可藉由表現爭取這個頭銜,兩人都是相當狡猾的政治老手。

離開後的博希蒙德前進到達尼西亞的時候,正好加入在包圍該城的十字軍,連同帶來的補給是當下最迫切需要的,就讓聲勢又再往上提昇,隨後擊敗企圖援助的土耳其部隊,用繩索綑綁穆斯林的同時,提升到幾乎無人可與他企及的程度。

眾人決定往安條克挺進時,提議兵分兩路的博希蒙德中了埋伏,幸好與可與他分庭抗禮之人:土魯斯的雷蒙合作,才得以轉敗為勝。為了爭取「東方大統帥」,博希蒙德脫離主力部隊攻下幾個穆斯林城市,並轉獻給拜占庭皇帝。眼紅對手成功的雷蒙,輕易聽信安條克僅有伍佰兵力防守的假情報,貿然派兵前去佔領,結果當然可想而知。

安條克為何如此吸引人?沿著西爾比烏斯山腳綿延3.5平方公里的區域,有著查士丁尼大帝時代就建造的高聳城牆,除了有六道大門外,更有著400座守望塔,這等規模絕對會讓有心攻打的敵方戰意大消。即使要從東、南、西三面攻打都很困難,加上城牆長度讓圍城變成不可能的事情,博希蒙德還是把這座城池視為自己王國的最佳選擇。

即使如此,他當然沒有說出自己想法,也沒有說出自己的結論:只能智取而無法以武力強行攻打。當然就任由十字軍發動圍城,僅靠一萬多人這點兵力想要斷絕城內外是不可能的,更糟糕的是城外糧食來源很快就消耗完畢,隨著冬天來臨又離開,春天時面臨糧食危機的十字軍,開啟大規模的逃離潮。

博希蒙德這時在做什麼呢?他透過某個方式連絡上城內某個有意願出賣同伴的叛徒,同意將某個守望塔交給他。得到這個消息後,他要做的不是通知友軍,而是確保沒有任何人會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才能讓這城市成為自己所有,這裡指的就是拜占庭皇帝派來的先遣部隊,任務是確保任何攻下的城池都能回到皇帝手中。

博希蒙德找來這支部隊的領導者,暗示有個正在進行的謀殺計畫目標就是他,更表示他無力阻止,果不其然隔日這人與隨從就從軍中消失蹤影。利用這個消息,他除了宣稱拜占庭人使我們自生自滅,那麼之前的誓約也就不存在;除此之外,謊稱故鄉方面有迫切需要自己返回的要求,自己正考慮離開,逼使眾人接受他的提議:讓安條克作為補償他在老家損失,土魯斯的雷蒙就算怎麼不滿,面對眾人的合議,也只能接受。

在眾人同意之後,他才說出自己已經在城內安插內應,並將完整計畫告知要求配合。就在隔日破曉前的兩個小時,博希蒙德親自率領六名手下,藉由梯子拿下兩座守望塔,更在城內基督徒的協助下打開城門讓城外十字軍一擁而入,當天日沒之時,城裡已然沒有一個土耳其活口。

從這段經過我們可以了解到,博希蒙德抓住了他僅有一次的翻身機會,徹底扭轉原本被叔叔壓制的命運,充分利用過往與拜占庭交手的經驗,還有掌握十字軍內部的矛盾,屢屢取得關鍵的轉折,讓一個幾乎可說是沒有任何封地的諾曼人後裔,在東方建立自己的王國,雖然日後他的勝利只有持續很短的時間,幸虧有侄子坦克雷德才能將這個王國維繫下去。常言說:能夠順應時勢的人才能成就事業,博希蒙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樣的歷史說書是個新鮮的嘗試,也一定會有許多可以加強改進、甚至是不足的地方,如果您喜歡提供的內容,希望能夠聽到更多不一樣的歷史解讀,可以的話請您以「謙信的歷史廣場」搜尋,在medium或blogger留下寶貴意見,或是有想聽的歷史主題,都歡迎與我分享,會盡力改進缺點提供大家更好的歷史饗宴。




如果您喜愛或是支持謙信繼續提供更多話題,如果可以您的每份贊助對我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