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可還好嗎?歡迎再次收聽謙信歷史廣場Podcast,我是謙信,廢話不多說,讓我們進入主題吧!

最近幾年在社會上一直有個爭論,那就是安樂死究竟該不該合法?簽信在這裡並不想去爭論是非問題,而是要來和大家一起討論,這個其實並非是近代才有的名詞。

安樂死這個名詞是來自希臘語,意思是好的死亡,這是什麼意思呢?在西方國家習稱之為安樂的死,日本學者稱之安死術、慈悲殺或安樂死,中文通常稱安樂死,就是對於罹患醫術上公認不治絕症,或是受到致命創傷、在目前醫學無法挽救且死期就在不遠之人,為了成全患者減低痛苦的需求,由醫師施行適當手段提前結束最後時間之行為。

這段形容大概只有醫學界的朋友才不覺得那麼繞口吧?由於這個頻道是講歷史的,就不多說安樂死的分類,和節目主軸無關,那麼要來說什麼呢?就談談歷史上有那些著名人物是主動或是被動以安樂死結束生命吧。

第一個登場的是喬治五世,作為溫莎皇朝的締造者、也是1922年英帝國達到最大版圖時的在位者,統領人口約為當時全世界五分之一的統治者,不管在哪個版本的史書,都少不了對他的歌功頌德。作為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質君主,宣稱將與俄國和法國同一戰線,這下就得和他表哥、也就是德皇威廉二世打對台,可這位威廉錯估喬治表弟的決心,在四年戰爭期間,不於餘力的支持英國軍隊外,更在議員建議下戒酒並遵守配給規定,此外在法國視察部隊時不慎從馬背上摔下,造成骨盆嚴重摔傷,除此還把兩個王子送到軍中服役,決心不可不謂堅定。

這樣一位帶領英國度過一次大戰、開創溫莎王朝與走過大蕭條時期的君王,在1936年1月20日駕崩,但是他的死因卻有一層迷霧,謙信剛好在8月23日看到BBC播放一部紀錄片,以《喬治五世:暴躁君王》(George V: The Tyrant King)為題記錄這位君主的生活,片中顯示雖然在公眾面前表現出讓人舒服的一面,可是在私人圈子裡是被認為冷酷難以伺候。此外專家和歷史學家共同揭示這位是怎樣「像對待奴隸一樣」與妻子相處,更拒絕准許他的沙皇表親和俄羅斯的尼古拉斯二世能夠得到英國庇護,直接導致後者在十月革命後全家族滅。

之前的文獻紀錄都顯示喬治五世過世前幾年都被病痛所困擾,最後也是因疾病自然死亡,但是這樣的說法在50多年後被他的醫生日記中的記錄給推翻了,道森承認於1936年1月20日晚上11點幫助國王安然去世,第二天《泰晤士報》(The Times)頭版才報導這一死亡事件。 不過皇家檔案館在1986年發布道森勳爵的日記,附帶上了這則轟動全國的秘密,記錄是這樣的:「很明顯,最後一個階段可能會持續許多小時。大約11點,我決定終結這一切,向擴張的頸部靜脈注射四分之三克的嗎啡,然後再注射一克古柯鹼。 」如果這記錄屬實,那麼日記就揭開這見當年重大的歷史事件:時任英國君主實施安樂死,不論是出於主動還是被動。

第二位可能在東方的名氣沒那麼大,不過在西方社會尤其是比利時的名氣是極為響亮的,那就是在喬治五世死前1929年出生的雨果·克勞斯,出生在比利時的他,以作家身分在戲劇、長篇小說與詩歌,甚至於繪畫和電影導演都有不凡表現,他除了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外,更是少數堅持用弗拉芒語、又稱比利時荷蘭語創作被世界熟知的重要作家。在他的文學生涯中,共創作超過200部作品,最出色絕對是以比利時荷蘭語創作的半自傳體小說《比利時的哀愁》(The Sorrow of Bel-gium),一躍成為當代文學經典之作。小說用二次世界大戰中11歲男孩路易的眼睛,訴說他眼中個人成長、戰爭和宗教體驗。這本書更描述一心想維持中立的比利時,最終還是逃不了納粹欺淩,彌漫在全比利時人心中的小國悲哀情結,在書中充分流露出來,也因為這作品使他在世界文壇的名聲達到頂峰。

不過他的死亡卻在2008的歐洲社會掀起波瀾,生前最後幾年深受老年癡呆症也就是阿茲海默症的折磨,於當年3月19日在比利時第二大城市安特衛普醫院中,選擇以安樂死的方式結束生命,題外話這座城市也是世界知名的鑽石之都,世界上所有最珍貴的寶石都會送來這裡做切割打磨鑑定。

「他選擇了這樣一種死亡方式,他要求安樂死,而不是繼續忍受折磨。」事後克勞斯妻子在一份聲明中如此表示,不過沒有指出克勞斯到底選擇哪種安樂死方式,而比利時是世界上少數安樂死合法的國家。「在他的每篇作品和每首詩歌中,我們看到他是我們黑暗世界的明亮的燈塔,他以一顆偉大的耀星身份,此刻離開了我們。」當時比利時首相伏思達對他的去世公開表示哀悼。

最後一位應該知名度算是最高的,那就是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的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夢的解析》這本著作,他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由於心理防衛機制壓抑人的本我願望,遭到壓抑的願望在潛意識活動中並不會直接表達於夢中,反而是通過扭曲變作為象徵的形式出現,所以我們的夢境都是象徵的。除此外《性學三論》、《圖騰與禁忌》兩本著作,還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欲力」、「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都使得他在這個領域上有著重要地位,雖然時至今日許多學說都遭到挑戰、質疑。這邊舉出正反兩邊的主張,英國塞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芬·費羅施(Stephen Frosh)說:「佛洛伊德的學說是對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之一,影響力僅次於達爾文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反對者如現代人格科學者漢斯·艾森克在著作《佛洛伊德帝國的衰退》中批評佛洛伊德的理論,認為讓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研究倒退至少五十年,這位可不是普通人,過世前就已經是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心理學家。

由於下顎癌病情惡化,忍受不了病痛折磨的佛洛伊德,於1939年9月中向維也納名醫馬克斯·舒爾要求,按照先前約定施行安樂死,但是他的女兒安娜卻向舒爾請求延後,不過舒爾告知她的父親已是病入膏肓,延長活著只是徒增痛苦而已,9月21和22日舒爾給佛洛伊德打了好幾劑嗎啡,佛洛伊德在23日去世,這樣看來真正執行最後一針的應該不是這個醫生,根據推測可能是安娜的同事約瑟芬·斯特羅斯。去世後三天遺體在倫敦北部的格德斯格林火葬場火化,骨灰是儲放於一個繪有狄俄倪索斯故事的古希臘雙耳噴口杯,置於火葬場的佛洛伊德角。

透過這三個不同名人故事,或主動或被動以安樂死結束生命,相同的是生前都是遭到病痛折磨,或許能提醒我們,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不管怎麼樣都無法100%感受到病人遭受的苦痛,作為最後逃離病痛的手段,我們是否應該尊重呢?這點留給大家在心中思索。 .... 

如果喜歡我提供的內容,歡迎繼續收聽並到kshin.co來看看,希望我們下次健康見。








感謝您支持謙信
只要幾個動作,電子書讓您免費閱讀
    您喜歡的歷史主題是?
    Powered By ConvertKit

    0 留言